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于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在荷兰和美国进行了多年的博士后工作。专注于能源小分子的多相催化转化过程,包含多相催化剂设计制备,原位表征和反应选择性的优化。

2006/9-201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系 本科

本科毕业设计 黄伟新 教授课题组(长江学者)

研究领域:Pd纳米粒子可控合成。

研究成果:开发了基于Wacker反应的Pd纳米粒子可控合成方法(2011,Catal Commun)。

2010/9-2016/7 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专业 博士

马丁 教授课题组(杰青,首届科学探索奖)

研究领域:合成气转化产物的选择性调控。

研究成果:开发了高效制烯烃的高温费托催化剂Fe-Zn-Na,优于绝大部分文章报道结果,引起工业界的广泛兴趣。设计多种原位表征揭示了钠助剂在这一过程中的结构和电子助剂作用(2016,Angew Chem Int Edit)。将此催化剂与介孔HZSM-5耦合,成功实现合成气高选择性生成芳烃的过程(2017,Chem)。考察乙烯前处理产生的表面碳物种对于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的影响(2017,Faraday discussions)。对石墨烯包覆的金属纳米粒子在CO加氢中的性能进行研究,明确表面石墨烯层作用(2015,Part Part Syst Char, 2016 J Catal)。


2017/6-2018/6 荷兰 乌德勒支大学 德拜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

Prof. Bert Weckhuysen 课题组 (荷兰皇家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Paul H. Emmett催化奖)

研究领域:Ziegler-Natta模型催化剂烯烃聚合过程中的原位光谱和电镜研究。

2018/8-2021/8 美国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化工学院 博士后

Prof. Kunlun Ding 课题组

研究领域:对于金属催化剂不均匀性的分析和优化。

研究成果:开发了选区ALD技术,构建具有优异择形催化性能的分子筛限域金属界面催化剂(202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开发了普适性的基于复盐的双金属纳米粒子合成方法,在选择性加氢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2024,CEJ),探索了Pt双金属上CO2丙烷脱氢的性能(2023,Chem)。红外光谱对于双金属催化剂结构的表征,对于Pd@Pt核壳纳米粒子在气氛处理中的表面重构分析(2021,nanoscale)。